网站首页 > 糕点秘方> 文章内容

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做大产业蛋糕助力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19-1-5 5:37: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7年,村集体产业收入达到了19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到了380元,贫困户产业发展实现了全覆盖。村集体有收益,群众有分红,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户、帮助群众稳定增收,属鸡的今年多大小康之,我们扶贫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育局驻平山县上东峪村工作队队长李玉金对2017年的扶贫工作作出了总结,“2017年,全村脱贫3户3人,剩余贫困户1户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9.9%下降至0.23%。”

  上东峪村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位于平山县西北部,是岗南水库移民村,也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村。截至2015年底,全村户籍人口125户4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26人,贫困发生率29.9%。时光追溯到两年前,上东峪村还是垃圾遍地扔,晴天一身土,贫穷困扰的贫困村。如今,行走在上东峪村,一排排民房错落有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主任韩吉龙高兴地说,“马上脱贫啦!”

  2016年2月24日开始,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选派两批工作组到平山县上东峪村开展精准扶贫驻村帮扶,2016年全村贫困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经市、县验收,2016年脱贫贫困户42户、12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9.9%下降至1.4%,达到国家的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

  在2016年驻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教育局安排李玉金、田士兴、高庆军3名同志组成帮扶工作队,继续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我们来了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查,邀请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依托上东峪村的发展优势,建立了以‘核桃种植和加工’为主导、‘有机蔬菜种植、黑木耳种植、光伏电产业、针棉织加工产业’四驾马车带动的产业发展体系。”李玉金说。

  依托泽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驻村工作队带领上东峪村与企业合作开展有机蔬菜种植,由企业承担土地流转、设施大棚建设、用工等方面的全部投资,村集体将教育局及县移民办的帮扶支持资金作为全体贫困户股金注入合作社,使贫困户享受到了“一地三薪”,即设施大棚占用村民土地可以拿到土地流转金、设施大棚建设及蔬菜种植用工可以拿到务工薪金、在有机蔬菜种植收益中可以拿到保底分红。

  目前,共投入资金175万元,建成投用有机蔬菜大棚8个,年产有机菜约25万斤。设施大棚建设共流转村民土地21亩,流转土地增收2.5万元;村民合作社务工收入10万余元。2016年、2017年两年村民分别实现分红1.3万元、1.8万元,人均达到103元、144元。“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学校资源优势,联系市直和其他学校采购有机蔬菜,全年共帮助村农业合作社联系销售有机蔬菜4300箱、12.9万斤。”李玉金介绍说,“一方面,畅通了销售渠道,帮助合作社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以批发价格供给学校,让老师们花最少的钱,吃上了放心有机菜,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实现了供销‘双赢’。”

  行走在上东峪村,吸引眼球的除了干净整洁的街道,还有村委会房顶上的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驻村工作队联系引入平山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与村委会签订村集体光伏电项目安装协议,共投入资金63万元(其中,村集体投入18万元,企业贷款45万元),利用村委会、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屋顶,建设总装机容量100千瓦的村集体光伏电项目,按光伏板20年使用寿命计算,除去还贷款及费用,总收益约130万元,平均年收益达到6.5万元。此项目已于2017年11月份正式并网发电,去年发电收益7万元(其中3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其余4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村民实现分红3万元,人均达到236元。同时,平山县扶贫办牵头实施覆盖全体贫困户的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建成了总装机容量300千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2017年为42户贫困户(不含五保户)发放光伏扶持资金1500元。

  习总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针对部分贫困户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缺乏勤劳实干的,驻村工作队扶志与扶智两手抓:一方面,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鼓足志气,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针对贫困户的实际逐户制定完善帮扶措施,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脱贫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2017年,教育局安排专项培训经费5万元,用于贫困户技能培训。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联合平山县职教中心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先后开展了核桃种植管理、春季病虫害防治、林果种植、有机蔬菜种植、黑猪养殖技术、针棉织加工等系列培训8期,同时,组织50多名村民到元氏县参观学习核桃种植管理,组织村两委到行唐县学习考察针棉织产业加工项目。通过开展全方位的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都能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能,切实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

  室外暖意融融,上东峪村的黑木耳大棚内也是一派生机,菌棒鳞次栉比。该生产投资300万元(上级扶持扶贫资金42万元,自筹资金258万元),占地11亩,建成投用18个培养棚和1个灭菌棚,2017年生产菌棒10万个,2018年拟生产菌棒40万个,年产值120万元,村集体每年可获得5万元的分红收益。

  “今年能收入两万元!”在黑木耳生产打工的贫困户谷兵梅说。年过六十的他由于2016年骑电动车不幸摔伤,以至于不能再出门打工,断了收入来源。正在发愁时,驻村工作队给他带来新希望,“我先是在有机蔬菜大棚工作,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去年黑木耳产业建成后,我就开始在这儿管理木耳了,活不累,身体也能吃得消,一天80块钱工资,一月一发。”谷兵梅说。中老年在村里打工有收入,年轻人则想着自主创业,谷兵梅补充道,“去年,我儿子用小额免息贷款5万元,搞起了合作加工,置办了核桃脱皮设备,盈利很可观。”

  问及驻村工作队干部的服务态度,谷兵梅笑着说,“太好了,八月十五有月饼,端午有粽子,年根儿还有白面和被子,俺们就盼着过节了!”

  村委会大院旧址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缝纫机隆隆作响,工人们低头认真作业。李玉金介绍说,“村委会搬迁到新址后,旧址就闲置下来了。为了增加收益,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联系了灵寿一家上市企业租用上东峪村委会旧址,建设了加工分厂,加工毛巾浴巾等针织品,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本着优先安排贫困户的用工原则,为本村贫困人口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针棉织加工产业项目让许多不方便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不用在远走他乡,实现了在口务工,既可赚钱,又可顾家陪孩子,做到了挣钱养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一天能赚四五十,还不耽误送孩子上学,挺好!”57岁的孙花俊是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开始在针棉织加工厂做包装工。“今年申请了免息贷款,准备在我女儿家(李家庄村)的闲置房里建一个农家乐。”孙花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老百姓出去干活挺难,像谷兵梅、孙花俊这么大岁数的人出去干活都找不到工作,我们就是要把村里的产业蛋糕做大,让每个人多分点钱。”李玉金坦言。

  “教师的水平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就提上来了。”本着这一思想,李玉金积极联系协调桥西实验小学与苏家庄小学结为互助学校,并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通过两校领导互访,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和学生互访,从而使苏家庄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结对帮扶工程的实施,也加深了校际关系,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什么叫稳定?对教育来说,就是实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苏家庄小学虽然硬件设施不错,但是音体美教师缺乏。桥西实验小学每次都带着音乐课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课堂。”李玉金说道,“我们不但要发挥教育优势,提升教育水平,更要把产业做强,明年我们准备引进企业,把村里统一做成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能有多少法儿,我们就想多少法儿!”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